用廢舊輪胎扎成的綠籬景觀
今年以來,靈石縣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以產業發展、和美鄉村、治理有效為主攻方向,全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。
靜升鎮蘇溪村堅持以鄉村振興為目標,上下聯動、精準發力、因地制宜,持續推進生態環境、產業發展、鄉村治理等多方聯動,繪就和美鄉村新圖景。
塑生態之“形”擦亮民生“底色”
改善農村人居環境,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,是農村群眾的深切期盼。今年以來,蘇溪村多點發力,積極推進人居環境改善,持續擦亮民生“底色”。
走進蘇溪村,映入眼簾的是寬敞干凈的柏油路、生機盎然的綠植、錯落有致的房屋、有序停放的車輛。用廢舊輪胎裝飾的綠植,更是給村子增添了一抹不一樣的景色。
美麗鄉村,美在顏值,更美在氣質。作為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的精品示范村之一,蘇溪村聚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,借勢“五域綜合治理”“垃圾不落地”等專項行動,對生活垃圾實行上門收集、建筑垃圾電話預約由承包人員統一收集并運往村級規劃處置點。同時,結合“花園鄉鎮”創建,在重點路段擺放花箱、種植綠籬、補植月季花,新增綠化面積1470平方米,種植花冠苗木300株,將廢棄樹木和廢舊輪胎扎成籬笆和景觀,既變廢為寶,又打造了蘇溪式“花園鄉村”,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。
“雖然我們生活在農村,可到處都是干干凈凈的,綠化也這么漂亮、一點不比城里差,閑暇之余還能和左鄰右舍一起聊天打牌,生活那叫一個愜意?!碧K溪村村民趙雙柱說道。
鍛產業之“骨”鼓村民“錢袋子”
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,也是農民增收的關鍵。蘇溪村地理位置優越,既緊鄰王家大院,又離縣城位置較近,還擁有資壽寺文化資源,在上級部門的指導幫扶下,蘇溪村充分發揮資壽寺文化資源優勢和毗鄰王家大院的區位優勢,打造“文旅+”餐飲、民宿、康養等新業態,讓村民吃上了“旅游飯”。與此同時,還積極打造“百姓餐園”夜市項目,進一步豐富了蘇溪村的業態。
今年4月,蘇溪村在集體閑置的土地內實施了“家有一分田、分塊化領養”項目,通過共享出租的經營方式,打造農旅結合新模式,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、增加村民收入。
蘇溪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耿振芳說:“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。下一步,我們將積極探索,通過發展多種產業,不斷夯實鄉村振興根基,拓寬致富路子,讓更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,實現掙錢、顧家‘兩不誤’?!?/p>
建制度之“魂”培植精神“土壤”
為深入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蘇溪村積極探索,通過轉變工作作風、實行群眾事群眾議、制定新的村規民約等多種方式,不斷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。
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。持續推行村“兩委”干部“坐班制”“每日碰頭制”和“10分鐘便民代辦圈”,將群眾“閑時間”變成干部的“工作點”,把“善在田間地頭問情于民”作為干部的座右銘,努力將基層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變為服務群眾的“最美零距離”。實行群眾事群眾議,通過搭建民主協商平臺,引導村民作為參與主體,有序開展民主協商議事,形成“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”的基層協商模式,把辦公室的會議搬到戶外、搬到農戶家,引導群眾共同商議,打造蘇溪“槐樹下議事”品牌,持續鞏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成果。
在原有村規民約的基礎上,蘇溪村采納村民意見,將亂停亂放、違法亂建、破壞基礎設施、亂扔垃圾等行為全部納入村規民約,逐條完善制度,并結合年底的集體經濟組織分紅、鄉風文明超市、群眾救助網絡、日間照料中心等服務機制,獎罰分明,真正將村規民約落到實處,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。
如今的蘇溪村,村強、民富、景美、人和。耿振芳說:“下一步,我們將繼續聚焦民之所盼,積極學習運用‘千萬工程’經驗,加快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,助力鄉村全面振興?!保ü纾?/p>